體驗
索取

一吃就胃脹氣?75%其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惹的禍

你是不是常常覺得:明明沒有吃很多,肚子卻鼓鼓然後吃不下?

其實,這樣的「胃脹氣」大多不是因為嚴重疾病,而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

根據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(NEJM, 2015)的統計,高達 75% 的胃脹氣來源於功能性問題,僅有 25% 是結構性病變(如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或腫瘤)。

那麼,功能性消化不良到底是什麼?它和我們日常的飲食、壓力又有什麼關聯?

胃脹氣是什麼?

胃脹氣指的是:進食或喝水後,腹部出現腫脹與壓迫感,常伴隨打嗝、噁心或疼痛。
造成胃脹氣的原因有2大類:

  1. 結構性病變: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、腫瘤、寄生蟲感染、肝膽胰疾病、藥物影響。
  2. 功能性問題:器官本身並沒有明顯異常,但腸胃的蠕動、感受性或神經調控出了狀況。

其中,最常見的就是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

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:

根據羅馬IV標準(Rome IV criteria, 2016 是由國際功能性腸胃疾病專家小組提出的診斷依據。

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(Functional Dyspepsia, FD),其核心診斷條件包括:

  1. 飯後困擾(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, PDS):如進食後腹脹、容易飽足感。
  2. 上腹痛症候群(epigastric pain syndrome, EPS):如上腹痛或上腹灼熱感。
  3. 症狀需持續 ≥3 個月,且在診斷前至少出現 6 個月。
  4. 檢查未見可解釋的結構性異常

依症狀又可分為兩大類:
  • 飯後腹脹症候群:每週至少 3 天進食後腹脹或容易飽足。
  • 上腹痛症候群:在餐前或餐後,反覆出現上腹痛或灼熱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有 15.8%–35% 的患者同時出現兩類症狀,而且症狀往往反覆、持續超過 3 個月以上。

為什麼會有功能性消化不良?

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單一原因造成,而是多重因素交織:

  • 胃排空異常:25–35% 的患者胃排空延遲,食物在胃裡停留過久,自然容易脹。
  • 胃蠕動協調性下降:迷走神經失調,讓胃和腸子無法順暢「交接食物」。
  • 感覺過敏:研究顯示,37.4% 的患者對胃部膨脹特別敏感,即使少量食物也覺得很撐。
  •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:會改變腸道菌相,影響消化。
  • 腸道黏膜受損:壓力、過敏、抽菸、過量酸性物質,都可能讓十二指腸黏膜變脆弱。
  • 心理因素:焦慮、憂鬱與腸胃敏感性有密切關係。
哪些食物可以幫助舒緩胃脹氣?
  • 黃瓜、蘆筍、地瓜葉
  • 香蕉、鳳梨、木瓜、奇異果
  • 優格、發酵食品

日常哪些習慣可以改善胃脹氣?

  1. 細嚼慢嚥:每口咀嚼 20 下以上,減少腸胃負擔。
  2. 少量多餐:三餐變五餐或六餐,避免一次吃太撐。
  3. 避開脹氣食物
  4. 飯後適度運動:飯後散步 10–20 分鐘,幫助蠕動。
  5. 保持心情放鬆:適度運動、深呼吸,降低壓力對腸胃的影響。
  6. 補充酵素:幫助調整腸道菌相,加速食物分解。

傳統智慧 × 現代保健

在東方飲食文化裡,梅子自古就是幫助消化、解膩的重要食材。
梅子含有 有機酸(檸檬酸)與天然活性分解酵素,能幫助高酵分解食物、促進腸胃蠕動,減少消化不良造成的脹氣。

  • 十安梅菁:100%原液,來自有機青梅 12 年發酵,活性高達39751 Unit/mL。
  • 十安梅泥:純手工去籽細緻,酸中帶甘,適合全家大小日常保養,多種用途。

結語: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半屬於「慢性、反覆發作」的狀況,雖然不會威脅生命,

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小提醒:如果脹氣頻率異常、症狀持續 3 個月以上,或伴隨體重減輕、持續腹痛,應盡快就醫。

記得,健康不是禁食或忍耐,而是找到與身體和諧共處的方法。懂得與腸胃和解,你才能自在享受每一餐的美好!

你可能會喜歡

© Copyright - 十安生技
- design by Morcept